脑卒中(脑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为卒中而永久致残,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几个误区要避免。
误区一:康复治疗是后期的工作、可有可无
一部分中风患者家属对卒中后康复认识不足,认为康复治疗要等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进食,从神经内/外科转出后才开始进行。其实,现代卒中康复的观点是:“卒中发生的那一刻,就应该是康复介入之时”,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就应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
误区二:康复治疗只是针灸推拿
很多人将康复治疗和针灸推拿联系在一起,甚至给二者划等号。其实针灸、推拿只是康复治疗的一部分,单纯的针灸、推拿治疗,患者并没有主动参与。患者主动参与活动的时间越早,康复得越快,康复的关键在于患者自身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误区三:患者及家属过分依赖药物
有一部分患者及家属过分依赖药物,觉得药物能治疗一切。这类患者总想找到一种特效药,一吃就好,把宝贵的康复时机浪费在了无谓的辗转寻找过程之中,而且还干涉医生的用药。任何妄想凭借“灵丹妙药”而康复,忽视康复治疗过程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
误区四:康复是医生的事,与家属关系不大
有不少家属错误地认为康复是医生和治疗师的事情,只要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就万事大吉,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属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属的亲切关怀以及督促训练是偏瘫患者战胜疾病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都需要家属的陪伴和帮助。
误区五:过分依赖医生或家属,缺乏主动性
有些患者病后变得脆弱而敏感,表现为对家属及医生的过度依赖,缺乏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如此以往,不仅影响康复治疗效果,还有可能造成习得性废用。康复的第一大原则就是主动训练。
误区六:练得越多,恢复得越快
脑卒中引发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偏瘫的后遗症,但有部分患者把康复看得过于简单,甚至等同于单纯的、大量的锻炼,急于求成,做一些不合规范、不合时宜的锻炼,这些错误的训练方式将不可避免的造成关节周围无菌性炎症、肌肉韧带损伤、痉挛加重、异常运动模式、异常步态等问题。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讲究科学的过程,训练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遵从医生及治疗师的指导。
误区七:未能把康复动作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有些偏瘫患者在医院训练时能够保质保量的配合治疗师完成各种治疗项目,但回到病房或家中就把训练时所学抛之脑后,未能把康复动作贯彻于日常生活中。其实患者在医院的训练时间毕竟有限,而功能障碍的恢复又是漫长的,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反复刺激才能使功能恢复到较好的程度。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靠患者把康复训练动作贯彻于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才有可能加快和巩固康复效果。